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学艺术悲剧的哲思

2023-04-16 来源:图艺博知识网
中国文学艺术悲剧的哲思 白瀚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陕西西安710055) . [摘要】长期以来受西方理论影响,部分学者质疑中国是否真正存在悲剧。本文从悲剧的特殊性和 般性两个层面对中国悲剧进行哲学思考,说明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悲剧的存在历史悠久。 [关键词】中国悲剧特殊性一般性哲思 [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549(201 0)O7—0065-01 展。由此可见中国的悲剧是有套路可寻的,大致为:第一回 合写悲苦,符合悲剧理论,主要表现悲剧主人公被恶势力打 压或者是毁灭。让人们看了以后心理上产生恐惧和怜悯。第 二回合则陡然一转恶势力被铲除,悲剧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 复活。 中国式的悲剧具有浪漫性的同时,还有悲剧的一般性。 鲁迅先生曾经就悲剧下过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给人看。当我们在悲剧中看到那些我们敬重的不幸者, 他把自己的生平当作一连串的痛苦来回忆时,他已把自己的 痛苦作为整个痛苦的一个特例,通过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 灭,去让我们深深地体味那种苦痛。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孑L雀东南飞》就符合这一逻辑。文中把最有价值的东 西——崇高的爱情毁灭了给我们看。焦仲卿、刘兰芝由于受 到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的压迫,宁死不屈,双双殉情,让我 们深切地体味到自己的爱情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他们也曾 试图去追求认识自己的命运,揭示生存的秘密是痛苦的欲望 和冲动。仅仅是为了追求他们自己的婚姻,却丧失了两条性 命。悲剧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心态的悲剧。中国的悲 剧也是符合这一点的。悲剧被称为悲剧实质上是人们的欲求 不满,通过不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离骚》中屈原的情绪 本身并没有被宣泄,因为屈原的心理欲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相对于怜悯与恐惧两种情绪所产生的只是屈原的心态悲剧, 透过文章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他已经发展为一种自恋的状 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从屈原的悲剧可窥 中国的悲剧:当我们不拘泥于艺术样式本身,去着眼于艺术 样式的审美心理特质时,中国.的悲剧是抒情主体的心态悲 剧。在一定程度上,悲剧主人公是可怜而又可怕的,能同时 激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由此可见,中国的悲剧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对艺术 悲剧的叛逆,又有对严格悲剧的遵循。中国式悲剧和西方悲 剧具有不同的模式,但探究其真谛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目 标。每部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有自己依存的特 殊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虽然艺术和艺术的创造方式与民族性 密切相关,但同时世界又是一个整体。我们的心灵是相通 的,心灵的内质上是相同的,这些造就了中国悲剧的一般性 与特殊性。 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悲剧?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悲剧, 且源远流长。那些否定中国无真正悲剧的人,只看到了中国 悲剧的特殊性——与西方悲剧理论存在相异的地方,而没有 看到中国悲剧的一般性——与西方悲剧在实质上的相似性。 对文学艺术的哲思,我们要根据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审 美的基本观点来决定。但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会形成固 定的心理定势,即集体无意识,因此创作者受此影响,使中 国悲剧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作为一种物化形态的艺术作品的 民族化和民族审美的内在联系。这就在内在因素方面造成了 中国悲剧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中国悲剧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中国式的悲剧往往带有一 个团圆的结局。和西方悲剧“大流血”式的结局大为不同, 这与我们民族的特点有着深刻的联系。 首先,从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上看,中国的民族心理是 在儒文化长期熏陶之下形成的自己的独特模式。中国的传统 文艺以和谐美为最高价值,美是和谐,和谐才有美,这就决 定了我们的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和谐美的原则。 团圆的结构不是判断是否是悲剧的决定因素,它不妨 碍中国文学中悲剧的存在。例如,元代著名的悲剧《窦娥 冤》,前三折在艺术定义上是符合西方的悲剧理论的。写到 这里如果按西方的观点就可以结束了,是以一个“流血”的 结局作结。但如此结尾不符合民众的审美习惯,不会被人们 接受,于是作者就不得不重新去审视,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迎 合观众的需求,又加上了一个第四折——一个浪漫的结局。 窦娥临死所发的毒誓得以实现,自己的冤案也被父亲昭雪。 这就符合了我们心里所存在的带有二元抽象的隐形文化。 其次,是中国民族情感方式的制约,这是民族心理的自 我意识,更多的情况下是指一种情绪的发泄。中华民族的情 感往往表现得含蓄有致,有较强的分寸感,当情感走到极端 的时候我们往往用另一种性质的情感来冲淡它。例如:当悲 剧是以“死”告终时,我们往往会通过另一种方式使他“复 活”来冲淡“死”所造成的悲寂;坏人得势时我们可以用他 最后受到某种打击一蹶不振,或者他的“死”来冲淡我们心 中的忿忿不平:好人失势被贬我们可以以此作为他以后发达 的跳板,让人们的情感得到弥补。其实这都是在一定程度说 是我们的民族普遍的反恶趋善的观众心理。 再次,是中国人的族体心理特点。中国的文化受到了 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最深。儒家教给我们“中庸”之道; 道家教给我们“物极必反”“正反相生”;佛家灌输的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这几种影响使我们的民族心理 向着乐观主义的方向发展。这种民族性格随着意识深深地印 在了中国的悲剧之中,这也就不免使我们的悲剧有一定的乐 观因素在里面。中国的悲剧其中所包含的“祸患与灾难”总 是暂时的,正义总会战胜邪恶,生活最终要向着好的方向发 收稿日期:2010年7月20日 责任编辑:郝明 【参考文献】 [1】(瑞士)荣格,王艾(译),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引M】. 载叶舒宪选编.神话一原型批评[z].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 987. [2]a、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98. [5]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白瀚生(1988一),男,汉族,河南唐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田爨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